什么是离屏渲染
如果要在显示屏上显示内容,我们至少需要一块与屏幕像素数据量一样大的frame buffer,作为像素数据存储区域,而这也是GPU存储渲染结果的地方。如果有时因为面临一些限制,无法把渲染结果直接写入frame buffer,而是先暂存在另外的内存区域,之后再写入frame buffer,那么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离屏渲染。
主要的渲染操作是由CoreAnimation的Render Server模块,通过调用显卡驱动提供的OpenGL或Metal接口执行,对于每一层layer,Render Server会遵循“画家算法”(由远及近),按次序输出到frame buffer,然后按照次序绘制到屏幕,当绘制完一层,就会将该层从帧缓存区中移除(以节省空间)如下图,从左至右依次输出,得到最后的显示结果。
但在某些场景下“画家算法”虽然可以逐层输出,但是无法在某一层渲染完成后,在回过头来擦除/修改某一部分,因为这一层之前的layer像素数据已经被永久覆盖了。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一层的layer要么能够通过单次遍历就能完成渲染,要么就只能令开辟一块内存作为临时中转区来完成复杂的修改/裁剪等操作。
常见场景
- cornerRadius+clipsToBounds,原因就如同上面提到的,不得已只能另开一块内存来操作。而如果只是设置cornerRadius(如不需要剪切内容,只需要一个带圆角的边框),或者只是需要裁掉矩形区域以外的内容(虽然也是剪切,但是稍微想一下就可以发现,对于纯矩形而言,实现这个算法似乎并不需要另开内存),并不会触发离屏渲染。
- shadow,其原因在于,虽然layer本身是一块矩形区域,但是阴影默认是作用在其中”非透明区域“的,而且需要显示在所有layer内容的下方,因此根据画家算法必须被渲染在先。但矛盾在于此时阴影的本体(layer和其子layer)都还没有被组合到一起,怎么可能在第一步就画出只有完成最后一步之后才能知道的形状呢?这样一来又只能另外申请一块内存,把本体内容都先画好,再根据渲染结果的形状,添加阴影到frame buffer,最后把内容画上去(这只是我的猜测,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)。不过如果我们能够预先告诉CoreAnimation(通过shadowPath属性)阴影的几何形状,那么阴影当然可以先被独立渲染出来,不需要依赖layer本体,也就不再需要离屏渲染了。
- group opacity,其实从名字就可以猜到,alpha并不是分别应用在每一层之上,而是只有到整个layer树画完之后,再统一加上alpha,最后和底下其他layer的像素进行组合。显然也无法通过一次遍历就得到最终结果。
- mask,我们知道mask是应用在layer和其所有子layer的组合之上的,而且可能带有透明度,那么其实和group opacity的原理类似,不得不在离屏渲染中完成。
有何影响
GPU的操作是高度流水线化的。本来所有计算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正在向frame buffer输出,此时突然收到指令,需要输出到另一块内存,那么流水线中正在进行的一切都不得不被丢弃,切换到只能服务于我们当前的“切圆角”操作。等到完成以后再次清空,再回到向frame buffer输出的正常流程。
在tableView或者collectionView中,滚动的每一帧变化都会触发每个cell的重新绘制,因此一旦存在离屏渲染,上面提到的上下文切换就会每秒发生60次,并且很可能每一帧有几十张的图片要求这么做,对于GPU的性能冲击可想而知(GPU非常擅长大规模并行计算,但是我想频繁的上下文切换显然不在其设计考量之中)
该怎么办
如果产品设计圆角+阴影的卡片,可以使用切图实现圆角+阴影,避免触发离屏渲染
贝塞尔曲线绘制圆角
CAShapeLayer + UIBezierPath 绘制圆角来实现UITableViewCell圆角并绘制边框颜色(这种方式比直接设置圆角方式好,但也会触发离屏渲染,优点是性能高)
缓存运算结果,下一帧复用。例如
CALayer
的shouldRasterize
。调用CPU 运算。